CHINESE

  • CHINESE


刘建伟

----------------------------------------------------------------------------------------------------------------

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师从俞书宏院士。从事一维纳米结构单元的可控组装及组装体功能研究,通过表面活性剂及纳米线表面设计,研究纳米线在不同环境和界面中的浸润、吸附和组装规律,聚焦纳米线组装体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构建新型柔性纳米线功能器件。近年来,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通讯|第一作者论文60余篇,包括Nature Comm. 2篇,Acc. Chem. Rev., 1篇,Chem. Rev. 1篇、Chem. Soc. Rev. 1篇、Chem 1篇、Device 1篇,Angew. Chem. Int. Ed. 3篇、J. Am. Chem. Soc. 6篇、Adv. Mater. 6篇、Nano Lett. 6等。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项目、基金委青年基金、基金委面上项目(三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基金等多项科学基金。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03-2007年,     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7-2013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 

2013-2017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特聘副研究员 

2017-2019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2019-2022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特任教授

2023年-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

1.宏观尺度纳米线薄膜的结构设计 

2.纳米线功能器件的研制

----------------------------------------------------------------------------------------------------------------

获奖及荣誉 

2024年度     第九届青教教学二等奖

2024年度     本科生招生特别贡献奖

2023年度     本科生招生先进个人奖

2023年度     王宽诚育才奖

2023年度     初心校友优秀教师奖

2021年度      Nano Research 青年编委(Young Star Editors);

2020年度      博士生导师;

2019年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 

2016年度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四); 

2016年度      获得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团队核心成员); 

2015年度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5年度      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四); 

2014年度      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 

2013年度      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 

2013年度      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2012年度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2年度      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研究生奖学金; 

2011年度      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二等奖”; 

2011年度      安徽省“挑战杯”科技竞赛“特等奖”

----------------------------------------------------------------------------------------------------------------

承担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基于纳米线组装薄膜的柔性能量转换器件研制,(22175164),2022-2025。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纳米线界面组装,(21922204),2020-2022。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宏观尺度碳纳米线结构设计与全碳柔性透明电极制备,(21771168),2018-2021。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基于导电纳米基元的三维宏观弹性组装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471157),2015-2018。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超细纳米线组装机理及器件特性研究 (21401183),2015-2017。 

6) 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研究基金,2014298,2014-2017。